中国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三部分组成,北起北京,南至宁波,是世界上最长、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与坎儿井、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于201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千里荡漾绿波碧,九天长河神州游。在大运河申遗成功九周年之际,2023年7月15日至22日,清华大学“河晏浙清”赴浙江调研中国大运河实践支队从大运河的北端起点北京出发,沿运河一路南下,在流经钱塘之地、吴越故里的浙东运河沿线,实地调研走访了杭州市林业水利局、绍兴市水利局、宁波市水利局、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宁波市水文化研究会、中国水利博物馆、塘栖古镇、西兴古镇、柯桥古镇、鲁迅故居、大禹陵、河姆渡遗址、大西坝村等地,深入探索挖掘中国大运河文化,探寻新时代下大运河的保护与发展之道。
波涛文脉续,往来古今通
(资料图片)
中国水利博物馆是水利部直属的国家级行业博物馆,坐落于清波荡漾的钱塘江南畔。整个馆体建筑采用塔馆合一的设计,实现了古典风格、现代材料和先进技术的完美结合,宛如一座高贵宏伟的水晶宫殿一样飘荡在江滨之上。
支队成员们走进博物馆内,华夏数千年来的治水历史被抽丝剥茧般展开来,神州大地的水利史诗如同一条飞舞的巨龙奔腾到历史的更深处。在幽静的灯光之下,古往今来的历史器件向来往的游人娓娓道来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水利建设者们谱写的辉煌诗篇。从白鹤梁到三门峡、从都江堰到大运河,水利工作者们将自己的名姓镌刻进祖国的大好河山里,随着波涛荡漾流淌遍赤县九州的每一片土地。水养万物,滋润文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与水患搏斗、依江河繁荣的水利史。在数千年的治水经历中,先人们积累下来了宝贵的经验,需要吾辈学子发扬传承。
随着2014年大运河申请世界遗产成功,社会对大运河生态、文化的保护与管理有了更高的呼声与要求,为做好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杭州市于2014年12月23日正式设立了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参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及日常保护、监测、展示和宣传工作。
综合保护中心的黄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保护工作。同学们了解到,大运河(杭州段)的保护工作主要分为五个方面:建章立制、监测预警、保护管理、文化研究和宣传展示。在建章立制方面,杭州市非常重视运河保护相关事宜,于2017年出台保护条例、2019年出台保护规划,重视保护规范,逐步构立起条例、规划、规范、准则等多层次科学保护体系;在监测预警方面,杭州市建立了大运河监测预警平台,并通过24小时的动态视频对重要遗产点进行监测;在日常保护管理方面,杭州市从2019年开始编织每年度大运河遗产监测评估报告,设计一定的评估指标,给属地布置可以具体量化的指标,有利于属地开展日常保护行动;在文化研究方面,杭州市于2009年成立运河学研究院,通过梳理运河与杭州城的脉络,不断丰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在宣传展示方面,杭州市正在不断尝试打造运河活动品牌,将遗产相关知识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
水文化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利行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支队同学们来到宁波市姚江大闸,聆听宁波市水文化研究会沈季民老师给我们讲述宁波的水文化。宁波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治水历史悠久绵长、可歌可泣,水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一部宁波发展史,半部城市水利史”,为了更好地挖掘这段水利史的价值,把宁波的水文化传承下去,宁波市成立了水文化研究会,着力打造“宁波水文化品牌”。水文化研究会以自己的使命为出发点,以水文化的研究为己任,坚持弘扬、保护、传承、创新宁波水文化,以行业精神引领人、以水利遗存教化人、以水文化营养滋养人、以水文化创作感染人,为宁波水利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水文化支持,为“文化强市”的创建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水文化基础。
水文化在运河沿线从古到今生生不息,不仅是因为这里有治水历史和治水名人,也是因为水文化早已镌刻进城市文化的肌理当中,更是因为现在的人不断参与到运河文化的保护、继承与发扬工作中,才让运河文化绵亘不绝、长久不息,并且焕发出新的生机。
舟马运河畔,幽弄古镇关
塘栖古镇位于京杭大运河的南端,由北向南逶迤而来的运河正好从这座拥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古镇中间穿过。塘栖因运河而兴,运河也一直是塘栖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处于大运河主航道上的塘栖,是连接苏、沪、嘉、湖的枢纽和节点,历朝历代,塘栖均为杭州的水上门户。
在塘栖古镇入户走访调研的过程中,支队从当地居民陈芳金奶奶口中得知,由于时代的发展,运河的通航价值逐渐被游览价值所取代,旅游业逐渐发展与繁荣,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与质量也得到了改善。而在吕幼钢爷爷看来,对于运河与两岸街道的商业化开发反而破坏了大运河原本的文化生态底蕴,运河文化与集镇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保留,使塘栖成为了一座千篇一律、没有灵魂的旅游景点。
对于大运河的保护与开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两位老人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但并没有对错之分,他们恰好站在了自然和经济这两个发展中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更能体现运河在开发与保护过程中需要考虑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西兴古镇是浙东运河的起点,中国大运河于201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西兴古镇也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点之一。
京杭大运河与浙东大运河距离虽近,但并未直接连接。由于钱塘江长年水位较高,而浙东运河水位较低,二者之间无法直接通航,于是通过水运运输的货物在浙东运河与京杭大运河之间的西兴古镇转运时,就需要通过人力来搬运,这时的转运机构就称为“过塘行”。
西兴的商贸繁荣在明清达到顶峰,直到清代中期驿站数量大减,以及解放之后公路铁路的开发,使得西兴开始衰落。西兴古镇的建筑与民俗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存,许多历史上出现过的事物都被古镇的博物馆记载与保存。世事沧桑浮沉,时代的浪花洗涤了过往,但历史的痕迹仍然被保留了下来。西兴古镇之行,让支队对浙东运河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柯桥古镇位于绍兴市柯桥区主城区,是浙江省首批十八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浙东古运河沿线重镇,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拥有古纤道、融光桥两处国家级文保单位,以及一批明清时期蕴含浓郁水乡特色的文保建筑等,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镇。
支队与古镇的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古镇的工作人员介绍了柯桥古镇的特点和优势,在规划布局方面,柯桥古镇由国内多家知名单位进行规划与建筑景观设计,旨在把柯桥古镇打造成为具备文化休闲旅游和商务会展等功能的新高地;在业态规划方面,古镇旨在打造丰富多元化的业态,在品牌的品控和规模化上加大投入,争取形成具有柯桥古镇特色的文化产业配置;在文化特色方面,古镇开展了“华裳夏潮汉服秀”,以历史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合了现代时尚美学的设计理念,让中国新汉服既有东方文化的古典优雅和内涵韵味;在智慧服务方面,柯桥古镇强化数字赋能,可实现一张电子地图管控柯桥古镇,打造游客服务平台、用户任务中心,只需凭借一部手机即可享受方便的个性化的游玩体验。
每个古镇都经受过时代的洗礼,具有独特的人文意蕴和美学特质,浸染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古镇开发的过程中,要对其历史渊源进行细致的梳理,充分挖掘其特有的文化符号与历史脉络,政府也要进行统一连续的顶层设计规划,平衡好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和古镇开发的关系,唯有如此,才能使古镇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江山今尚在,千古风流存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终其一生,他时刻都在关注着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前途。他把握时代潮流,回应时代需求,对救亡图存的真理不断追求。“河晏浙清”支队前往“吴越之地,山会水乡”绍兴市,来到鲁迅的故乡,寻找先生的足迹,行走在绍兴古色古香的白墙黑瓦的街道上,感受着鲁迅先生儿时的生活情趣,体会先生儿时的生活气息。
绍兴鲁迅故里景区由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祖居、土谷祠、长庆寺、鲁迅笔下风情园等一大批与鲁迅有关的人文古迹组成,是广大游客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情、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是中国名人故居保护的范例。
来到鲁迅故里,脚步还未落定,同学们就被浓郁的文化气息所包围。鲁迅先生笔下那些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风物风景在眼前一一呈现:百草园、三味书屋、乌篷船……青石路铺成的道路、洁白的壁墙、木制的大门、青黛的瓦片……仿佛自己置身于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先生伏案写作的场景犹在眼前。
“力平水土势回天,功业三千五百年。四海九州皆禹足,独留陵寐越山边。”大禹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当之无愧的水利先驱、首屈一指的治水英雄,“河晏浙清”支队前往了大禹陵,祭拜这位伟大的民族先贤。
大禹陵坐落在浙江省绍兴市东南方的郊外,整个陵园给人一种庄重而又肃穆的感觉。走在陵园里,耳边似乎回响着河水奔腾的咆哮,大禹带领着人民治水的伟岸身躯犹在眼前。景区内的大禹纪念馆将大禹的传说、治水经验、远古文明的进程与成就一一展现,展览品的展示既精致又详细,同学们对大禹治水丰功伟绩的认识更直观、更全面了。
“九州禹迹忘安乐,换却江山永泰宁。”参观大禹陵,不单单只是一种观光游览,更是一种心灵的洗涤。这次参观,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大禹治水的艰辛,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古人改造自然的勇气。作为新时期的水利人,我们要继承大禹的治水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斯人已去,故土依旧,先贤们的身影渐行渐远,但遗存下来的痕迹却依然在故土上散发出光辉,赠予后人瞻仰千年前先人所造就的伟大成果。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镇的居民在兴修水利时,发现了埋藏在地下七千余年的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总面积达四万平方米,上下共叠压了四个文化层,距今7000~5000年。以其命名的河姆渡文化以丰富的栽培稻、成熟的干栏式建筑等为特点,还有迄今为止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木构水井。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改写了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
“河晏浙清”支队前往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实践调研。博物馆仿照干栏式建筑的样式所建,又形如飞鸟,反映了河姆渡先民爱鸟崇鸟的习俗。馆中展品琳琅满目:从各类植物果实,到最厚处超过一米的稻谷堆积,展示着河姆渡地区丰饶的物产;从鹿角象牙乃至金枪鱼骨,展开了一副从陆到海生机盎然的画卷;从各类骨质、石质工具和陶器,到带有卯眼的木构件,无不体现着先民们高超的工艺水准;漆器、骨笛乃至划有图腾的陶器和兽牙鱼骨制作的饰品,体现出了先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信仰。
大西坝为浙东运河要津,建于南宋年间,为杭州到宁波之间的交通要道,也是通往宁波府城的最后一段路,更是中国大运河连接内陆与海域的节点。“河晏浙清”支队前往大西坝,调研它的历史价值。
“繁忙的西塘河仿佛是一幅展开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卷,只见运河码头林立,两岸商贸繁华,舟舸云集,水利设施完备。至西坝厅。坝之两岸筑堤,以石断流为堰,使与外江不得相通,两旁设机械,以竹绹为缆,挽舟而过。”曾经的大西坝是大运河宁波段的重要枢纽,无比繁华,有“明州锁匙”之美称。
大西坝的作用主要有三点:第一,它是运河主线的重要节点;第二,大西坝可以拦住倒灌的海水,确保河水可以饮用;第三,防洪涝。虽然现在工程已经损毁只剩下遗址,但是同学们还是能从遗迹中感受到这个水利工程曾经的意义与辉煌。
在历史长河的漫漫岁月里,无数先贤为着崇高的理想目标奉献出自己的一生,为子孙后代留下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不畏艰辛、百折不挠地奋斗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吾辈当秉承先贤意志,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共护清水碧,永保运河流
“河晏浙清”支队前往杭州市林业水利局,与杭州市林水局的领导和老师进行了交流会谈,了解到杭州水系的基本情况和杭州的防洪排涝措施,以及杭州市在大运河生态保护上采取的措施。
支队了解到,浙江省于2013年提出五水共治的理念,从2014年开始提出“357“规划,当时多部门花费很大精力来进行污水整治,实现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转变。2019年,杭州市开始探索”幸福河“的建设,在原有的治水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人的体验,为实现河道的共享作用而尝试。”幸福河是一种系统工程而非简单的水利工程,其包括河内、水边、岸上等多方位因素,现在很多水利工程不仅仅是设计院的工作,还有城市管理、园林局等多系统参与。
绍兴的建城发展史就是一部治水兴水史。绍兴的地理环境可以概括为“四山三盆两江一平原”,市内的河流水系主要分属钱塘江和甬江水系,全市河流数量众多,形成了“两江一网”的水系格局。绍兴市水利局副局长王建勇向支队同学介绍到,在水利工程方面,全市已经建立了552座水库,其中大型水库6座。绍兴市水旱灾害防御、防汛防台的特点是“东台西梅,南洪北潮”。
支队了解到,绍兴对运河有着统一的水网调动,并在提出“五水共治”后,加大了对运河水质的改善和提高。绍兴在改革开放后,也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不仅关注运河,还关注其它河流的治理与改善工作。
作为中国大运河的最南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宁波有着独特的天然优势,密布的水网、发达的水运和深水良港极大促进了古代宁波的发展,至今仍是宁波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临海,由于潮汐作用,咸潮倒灌一直是宁波水运发展的阻碍,阻咸蓄淡是宁波人民一直以来的目标。宁波市水利局的江怀海老师向支队同学们介绍到,为了克服海潮对运河水位以及行船的影响,宁波人民在运河上修建了大量闸口,并在一些水道上采取复线运行的方式,用人工塘河来克服潮汐对航线的影响。
江老师介绍到,宁波市的第一部地方法规就是为了保护姚江立法,这一举措对保证水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沿线的工厂都要求关闭,并对捕鱼活动进行了约束规范,还对船只通航进行了管制改装。此外,宁波对大运河的水质情况有着较为严格的监测系统,这也是一个改善水质的举措。
运河荡漾,流水汤汤,从浙东运河的起点到终点,沿线的三座城市发挥着各自的智慧,采取了各类因地制宜的保护与利用开发运河及周围河流资源的措施,将水资源进行空间与时间上的串联,优化区域内水文水系水质状况,提升人民幸福感,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